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简体中文 line EnglishEnglish

行业资讯

亚美体育百里沂蒙绿映红——沂蒙山水工程观察

  亚美体育“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7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军民同心、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让八百里沂蒙誉满九州,红色沂蒙精神成为齐鲁大地一抹最亮眼的色彩。

  半个多世纪以来,沂蒙精神不断传承发扬。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修山、保水、育林、整田……2021年以来,这个致力于在红色热土上建设绿色家园的中国山水工程,不断夯实着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底,将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山东临沂,是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美的城市。“母亲河”沂河,自泰沂山脉南部发源,一路盘山绕崮、吸纳千溪百流,从北向南穿城而过,世世代代哺育着这里的人们。山与水,水与城,岸上岸下,上游下游,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默默筑起黄河流域生态屏障,守护着华北平原、江淮平原生态安全。

  在历经多年发展后,沂河之畔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工业污染加剧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逐渐显现。

  为赓续沂蒙精神,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解决革命老区存在的基础性生态问题,2021年,山东省申报实施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沂蒙山水工程)。这是全国“十四五”首批公布的山水工程之一,也是中央支持沂蒙老区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54.94亿元的总投资、4090平方公里,刷新了临沂争取中央补助资金最多、修复规模最大的项目纪录。

  “把这项国家级工程做好,让绿水青山成为生态富民的金山银山,给老区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有压力更有信心。”负责工程推进的临沂市自然资源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张玉军说。

  翻开沂蒙山水工程规划图,一张以沂河水生态、水安全为核心,问题为导向的施工路径清晰呈现在眼前:全市沿上游而下,总体划分为水源涵养主体生态修复区、水土流失主体生态修复区、水安全水生态主体修复区三大修复区域,又细分成森林提质主体修复单元、废弃矿山主体生态修复区域、水质提升与污染治理等八个单元,构建起“一河三区八单元”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

  “我们总共有53个工程,分布在10个县区,涉及自然资源、林业、水利、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打破以往‘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等各领域工程单打独斗的生态修复方式,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系统治山理水,是此次山水工程的重点,也是难点。”沂蒙山水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庞西祥介绍。

  为此,临沂市专门成立了沂蒙山区域山水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调度和推进工程建设,会商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构建权责对应的推进机制亚美体育,实行“市级统筹、县级实施、乡镇配合”的三级工作体系。工程由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签下“军令状”,每个工程责任到人、终身负责。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如何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落地落实,临沂从三个方面入手:

  ——整体布局。一盘棋谋划53个工程,上游抓水源涵养、中游抓水土保持、下游抓水安全与水生态,让沂河上游下游、左岸右岸、岸上岸下水系贯通,推进一体修复、系统治理。

  ——区域实施。强调区域性概念在工程实施中的运用,根据流域单元问题,强化各领域工程的关联和结合,凝聚合力,共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突出特色。针对区域生态问题,综合地质、地理、环境、生物等多学科概念,科学打造单体特色工程,丰富生态要素,发挥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全国推广的沂水县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是沂蒙山水工程的特色单体工程之一。该项目位于沂河上游水源涵养核心区,从空中远眺,水光滟潋,山色空濛,起伏连绵的山峦与茂密的植被,将“沂蒙母亲湖”跋山水库紧紧拥入怀中。

  “此前这片区域的主要问题是森林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林分质量差,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和森林病虫害威胁。同时,由于长期疏于抚育,公益林退化严重,枯病死株大面积存在,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的生态效能显著降低。”沂水县林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文勇告诉记者。

  山水工程启动后,沂水县按照系统修复思路,沿沂山山脉和沂河两岸布局5个片区,采取间伐、修枝、定株、补植等一系列措施,科学治疗生病的草木。如今,原本脆弱的单一纯林变成了体质健壮、色彩斑斓的混交林、复层林。漫步林间,柔和的阳光洒满大地,侧柏、皂角、黄荆等不同树种高低错落,不时有野鸡、兔子等小动物出没,项目区生物多样性丰富了,森林生态功能明显提升。

  千溪百流穿过植被繁茂的上游,来到沂河中游。这里低山丘陵纵横交错,植被稀少,耕地浅薄,加之多年农业生产和矿产资源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是沂蒙山水工程的水土流失主体生态修复区。如何控水保土,实现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嬗变?围绕沂河重要支流东汶河治理,当地开展了示范探索。

  “东汶河流域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我们以该流域为单元,在流域内开展‘荒山造林、矿山修复、水土保持’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上游下游联动治理、山上山下一体修复,整体推进水土涵养。”庞西祥介绍。

  为荒山披绿,是锁住水土的关键。临沂一改过去“一掘一个坑”的简单种树方式,把地里的石头片捡出来垒成挡水存雪的“鱼鳞坑”,在东汶河流域造林20万株以涵养水源。

  为保证树木成活率,当地铺设了地下管网、修建了蓄水池,结合沟道和乡村美化修复一批北方季节性小微湿地,让山上山下的水全部联通起来。同时,实行“谁种谁管”和“包栽植、包成活、包管护、包成林”的四包责任制,以林长制为依托,通过定岗、定人、定标准,对新造林项目实施跟踪管护,一管就是三年。

  站在沂南县岸堤镇王山峪生态造林区的山顶远望,茶园吐绿层层叠叠,侧柏、黑松亚美体育、楸树、乌桕等点缀期间,甚是好看。干了一辈子绿化工作的岸堤镇林业站站长张昌勉感慨万千:“以前遍地石头、荆条,一棵树都没有,大风一刮黄土飞扬,一下雨浑水到处淌。现在荒山变成了绿海,水和土都存住了。”

  沂南县孙祖镇西高庄村党支部书记姜自华与张昌勉一样,对当地变化有深刻体会亚美体育。西高庄村位于东汶河中游,祖祖辈辈多以种植玉米、地瓜等传统粮食作物为主,但由于自然植被退化,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流失,杂乱的田块一年满打满算亩收入不过300~500元。种地没钱赚,大量土地撂荒,村民不种,村里也不管。

  “去年我们开展了小流域水土保持提升治理,一手抓水保林修复、经济林补种,一手抓梯田改造和沟道治理。改造过程中创新生态修复技术,就地取材,采用了适宜北方暖温带地区的生态干砌石和生态块,光是新建石坎地堰就有100公顷。”姜自华说。

  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过去的“荒疙瘩”摇身一变,成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优质农田。

  耕作条件改善了,好日子也来了。西高庄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合作社,把土地集体流转,与龙头企业合作,轮作黄烟等多种经济作物,种植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孙祖小米”,合作社还免费为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实行统一管理,作物成熟后按照保护价进行收购,以“水土保持+乡村振兴”的模式,带动村民增收。“现在这片地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5万元收入,村民每亩地一年可增收4000~5000元。”姜自华自豪地说。

  “东汶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从整体修复涵养水土,通过小流域内的梯田、地堰、沟道护砌的层层拦蓄亚美体育,减少泥沙下泄,最大化做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打造了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样板工程。”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评价。

  今年4月,自然资源部发布全国首批13个“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名单,东汶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位列其中。

  “县区月考核排名,A组第一名沂水县,B组第一名兰山区……”在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沂蒙山水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走廊墙上,一份月月更新的工程考核表格外显眼。

  临沂市委书记任刚强调:“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为总抓手的情况下,确保山水工程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尤为重要。要对照工程目标严格把关。工程的生态效益既要有科学评估,也要有切身实感!”

  周评月考,建立“双评价”机制,逐县区、逐项目“一周一调度一评价、一月一排名一通报”,是临沂市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工程的一个抓手。临沂制定了奖惩办法,将工程进度和资金执行两项指标作为考核重点,每月排名前两名县区分别奖励200万元、100万元,倒数的罚款,市财政局在年度考核中统一收缴和下达奖励资金。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朱茂波介绍,一是建立数字监管“平台线”。建设了集成工程管理、资金使用、问题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山水工程数字监管系统,该系统与国家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山东试点项目有机结合,工程干到哪、现状如何,三维数据都能时时呈现出来。二是建立全程跟踪“审计线”。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重点审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项目违规问题等,并聘请第三方团队,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资金绩效使用进行核查验收,纪委同步跟进。三是建立常态督导“现场线个县区,及时与项目承接单位对接,研究解决工程难点堵点。

  11月27日,临沂市山水工程专班调研沂蒙山生态地质环境监测与保护工程项目。

  “无论是上游还是中游,每一个山水工程项目都涉及一个小支流、一个小流域,沂河的水质安全是通过它们来保证。把工程实施好,每一个支流和流域都治理好,沂河就会好起来。”朱茂波说。

  为科学评价和监测生态修复效果,临沂市邀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共同开展了沂蒙山水工程生态要素监测评价及生态功能评估工作。

  沂蒙山水工程技术组负责人、山东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专家李付全告诉记者,在监测评价方面,团队从流域尺度建立了沂蒙山水工程关键生态指标监测体系。目前,已开展第一轮监测,完成17个植被样方调查、16个水环境调查点调查、55点次土壤环境监测以及1处碳汇长期监测点。在生态评估方面,针对典型工程,开展了生态系统质量、固碳能力、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山水工程实施后整体成效如何,总结提炼出哪些生态修复模式,产生多少生态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最终都会以量化的数据来体现。

  蒙山不老,沂河常新。伴随山水工程的深入推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美丽故事,在这片红色土地不断演绎:

  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费县,几年前还是“疤痕”遍地的探沂镇跑马岭废弃矿山,经过削坡整地、渣石回填亚美体育、覆土改造,消除了“伤疤”和安全隐患,平坦规整的层层沃土,正在成为老乡们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蒙阴,一度深陷流量不足、农田面源污染困境的银麦河,在经历了左右岸协调治理、水路一体化修复、生态流量调蓄多项“手术”后,稳步达到Ⅲ类水质,曾经的“问题河流”再现水天一色。

  在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沂蒙山生态地质环境监测与保护大数据平台的新建和使用,为44处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增设了一道“数字防火墙”,在促进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融合,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激发了全社会共同保护地质遗迹的内生动力。

  在临沂市老牌工业强区罗庄,承担着陷泥河、南涑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深度净化任务的武河湿地,通过增加蓄水量、修建生态护坡、栽种水生植物等,全面提升了区域生态功能。昔日草木不生的污水沟,如今鱼翔浅底、万鸟竞飞,成为临沂城南一颗璀璨的明珠……

  12月13日,“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发布,《山东省临沂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造生态修复保护“沂蒙样板”》位列其中,是全省13个获评典型案例之一。

  “山水工程正在书写新时代沂蒙好风光。截至目前,沂蒙山水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修复保护总面积3860平方公里。”临沂市市长张宝亮说,“我们将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实施好沂蒙山水工程为契机,加快构建区域生态高地,增强生态屏障功能,促进沂蒙革命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沂蒙老区在全国革命老区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